松木桩施工中保证垂直度是确保桩基承载力与结构安全的关键环节,需通过技术手段与过程管理相结合。以下是具体控制措施:
1. 测量定位
施工前采用全站仪或GPS定位系统进行轴线放样,标定每根桩位中心点并打入定位桩。相邻桩间距误差控制在±5cm内,为后续施工提供准确基准。
2. 导向架系统应用
• 制作可调节式钢制导向架,内径比桩径大2-3cm,通过螺栓与支撑架连接
• 导向架垂直度经激光经纬仪校正,偏差≤0.5%
• 分段施工时每3m设置一道导向环,约束桩体偏移
3. 施工过程控制
• 选用配备垂直度传感器的液压打桩机,实时显示倾斜数据
• 初打阶段(入土1m内)控制贯入速度≤0.5m/min,及时调整桩位
• 采用"二次校直法":每打入1.5m暂停,用吊线锤双向检测,偏差超2%即进行纠偏
4. 地质适应性处理
• 遇倾斜岩面时提前预钻孔,孔径为桩径70%,孔深达持力层上1m
• 松软土层采用"套管跟进"工艺,套管垂直度偏差≤1%
• 桩顶设置钢制桩帽,防止锤击导致桩头劈裂倾斜
5. 质量监控体系
• 实施三级检查制度:班组自检→质检员复检→监理终检
• 使用数字测斜仪进行终孔验收,允许偏差≤L/100(L为桩长)
• 建立桩位三维坐标数据库,实现全过程可追溯
通过上述措施,可将松木桩垂直度合格率提升至98%以上。实际工程案例显示,采用导向架配合电子监测系统,能使20m长桩的垂直偏差控制在15cm以内,满足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》要求。施工中需特别注意桩体含水率变化引起的形变,建议在沉桩后24小时内完成桩顶截割处理。
